close

  近日,一些國內知名媒體相繼對私塾、國學班等民間讀經活動進行專題報道,指出這些活動開展二十多年來存在的很多問題,並予以嚴厲批評,但對這一主要由民間推動的社會潮流的積極意義付之闕如,有失偏頗。
  近百年來,以民國初年廢除讀經為標誌,傳統教育逐漸被西式教育所取代。但正如其他領域對西式制度的移植一樣,排斥本國文化傳統的近現代教育體制也呈現種種異化,突出表現為教而不育。學校以知識傳授為主,對學生的人格培養、道德教育則忽而略之,結果是培養了大批如北大錢理群教授所說的“精緻的利己主義者”。民間國學教育的興起,本質是對這種異化教育的反動,是對本國文化傳統的自覺繼承。要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,拋棄百年來的文化激進主義,重建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乃是前提。就此而言,民間的國學教育可謂文化復興的先行者。
  當然,民間國學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毋庸諱言。在巨大社會需求之下,打著國學教育名目牟利的各種機構魚目混珠、泥沙俱下;從業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、教育方式的簡單化等,都讓其頻頻被詬病。這些問題提示我們:經過二十多年自發生長,的確有必要在反思基礎上推動民間國學教育朝著更健康方向發展,卻不應因此對民間國學教育整體加以否定。
  筆者認為,推動民間國學教育進入新的階段應逐漸激活官方的作用。首先,現存的民間國學機構主要以兒童基礎教育為主,公立教育機構則可以借鑒臺灣的經驗,在義務教育中增加傳統文化經典的分量,將目前民間國學教育的部分功能加以吸收,逐步建立優良的國民基礎教育。其次,與民間合作逐步建立行業性的自律組織,在辦學資質、從業人員資格等方面對民間國學教育機構進行規制,設立一定標準,改善目前存在的亂象。再次,重建民間書院傳統,推動民間國學教育的升級。
  從歷史上看,官辦教育之外,民間書院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往往補官辦教育之不足,成為文化學術中心。如能恢復該傳統,使民間書院成為輸出高素質人才的活水,對於經歷文化斷層之後的傳統文化復興,應是極為有益的。
  經歷百年激烈反傳統後,以民間國學教育為標誌之一的文化復興漸露端倪。在此一陽來複之際,我們不應對恢復自身文化傳統充滿疑慮、裹足不前,而應以建設性、創造性的實踐來推動民族文化復興。▲(作者是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)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i13einjb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